张国良《毕节之行》
发布时间:2022-09-14 14:32:43
贵州是我唯一没去过的省份,至今还未去过贵阳。毕节是贵州的一个地级市,过去对毕节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红军长征曾路过毕节地区。这两年,由于某种情节,我对毕节有些关注了。通过两省市工商联不断联系,我决定为毕节市下面的一个县里的一个村修六公里山区公路。据说修好这六公里山区公路,就能把一个村的六个小组与省级公路连上,解决当地一千多人祖祖辈辈难以走出山区的困难。
我这人做事有点小心眼,每次我为社会做一些捐赠项目时,都会全过程关心,亲自参与前期的实地考察、完成后的项目验收,中间过程还要求参与联系的有关党政部门签字担保。我就怕好人没有把好事做好。要知道,我做的这点捐赠也是不容易的,钱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我的工人一颗螺丝钉一颗螺丝钉拧出来的!
去年的十二月份,我利用一次出差的机会,就在毕节机场开通一个月后,转机去了毕节。这趟毕节之行,让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一般人坐飞机,一开始总会有时担心害怕,我坐得多了,就不知道害怕了,只要听到发动机的声音在均匀地嗡嗡作响,就不会有事的,至于气流影响的一点颠簸,没事的。下午四点,从重庆飞往毕节的飞机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小飞机几乎全过程在云中飞行,窗外全是黑色的云团,一团一团地飘忽而过,就像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当飞机开始降低高度的时候,乌黑的云团越来越浓,越来越厚,飞机就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黑洞。飞机下降时颠簸,偶尔会有一种失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让人心中一悸。明知现代导航技术已是非常安全的,但这贵州高原的浓云还是让我大为感叹。直到飞机快要触地,看到了跑道上的灯光,才感到自己从遥远的黑洞又回到了人间。
毕节市的相关领导,对我们非常热情,从交流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质朴、真诚。他们知识广泛、信息贯通,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不是我们想像的西部地区人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那样。我们在去之前,就和当地的领导说好了,接待要简单,住宿费我们自己掏,吃饭就到小饭店,吃点地方特色就可以,一定不去豪华大饭店。我们本来是去做捐赠的,事情还没做,就让当地花大把大把钱来招待我们,这怎么可以?一帮人就挤在街边的一个小饭店小包间里,点上几个地方菜,就毕节话题,谈古论今,兴致之浓烈,思想之畅快,自不必说了。言谈中,对毕节市的这些领导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实实在在感到,不虚此行。
毕节,地处贵州西北部,高原屋脊,西邻云南,北靠四川,属云贵高原中间斜坡地带,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2900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高原山地占总面积的93%,是乌江、赤水河和北盘江的发源地。历史上红军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就是这个乌江、赤水。也就是说依靠赤水河造出的茅台酒,就是毕节发源的水的功劳。
贵州几乎全是山地,交通极其不便,只要是路,不管什么等级,一定是盘山公路,山高路陡弯急,路宽一般是4.5米,最宽不超过5米,小车可以慢速错车而过,货车得要在固定会车点错车,路面是高低不平的砂子路。2005年前后,从省城到各地市和地市到各县州的路面才进行了硬化,铺上了水泥或沥青路面。从县城到乡里,到现在还是这种盘山4.5砂石路。从乡到村里多的是人走出来的山路,连人工路都很少有。不是这些年不修路,是这种山区修路太难了,代价很高,开山填川,有时铺好一段路基,大雨一下,山洪暴发,一夜之间冲的无影无踪。农村都很闭塞,许多农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里。在2008年以后,交通有了长足的发展,贵州全省的高速公路,基本上都通到了各县州,这是国家西部政策的功劳,已非常了不起,对促进贵州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但从县以下的路,至今情况依旧,没有改观。如果国家没有新的大的政策扶持,这种状况一时是很难改变的。
我准备赞助修的一条6公里路,是毕节市赫章县下面的一个碗厂村的地方。从县里到乡里六十公里盘山路,从乡里到村里还有五六十公里盘山路,从公路到村里还要走几公里没有路的路。听赫章县领导讲,选定这个村修路,是因为离公路还算近,能修得成,还有许多村子离公路远,有的村子离公路都有几十上百公里远,无法修。有的地方农民去乡里,要带着干粮走两三天,到个县城要走好几天。县里的领导知道我要去实地考察,有些为难,说是开车到乡里都要三、四个小时,要到现场,得要七、八个小时。是不是让乡长把情况介绍一下,就不用到村里现场去了。我犹豫了一下,说,我大老远过来,就是想看一下现场,就剩这一百多公里,还是坚持去一下吧,看一下,心里也踏实。市县的领导看到我坚持,就下决心去吧。
乡长还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青人,看不出像沿海地区的乡长那种现代和潇洒,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村青年,一大早自己开个老式桑塔纳小车,从乡里来县城迎接我。乡长又开着旧桑塔纳在前面带路,后面跟着两辆大马力的越野车,我们就出发了。已是隆冬季节,寒风夹着雨丝扑面而来。车队顺着弯弯曲曲的河谷公路,一路颠簸前行,我还真佩服司机的开车水平,就这种路况,还跑出这样速度,在拐弯处,对面突然会冒出一辆车子,错车时都不减速,很默契地擦边而过。特别是这个年青乡长,车开得很溜,这沙石盘山4.5的路上,如入无人之境,越野车也跟得紧紧的。我也常自己开车,会开车的人坐车,心里会很自然地反应各种驾驶动作,紧急时手脚都不自主反应,做出一些驾驶动作来。这样的行车,让我心里一惊又一惊。陪同的县领导安慰我说,没事,这些司机在这样的山路上走惯了,心中都有数。你看这几十公里的山路,如果不带快一点,都要走几个小时。
走出十几公里,车队开始爬山了。我过去也坐车爬过山,庐山、恒山、五台山,但这些山虽高但路很好,坐车爬这样的山路,我还真是第一次。山太高,谷太深,路太窄,弯太急,一会儿左盘,一会儿右盘。特别是这从山根到谷边的4.5米宽的路,谷边没有人工护栏,只有野生的小草小树,这种路也可能是时间长了的原因,路面还向谷边倾斜,可能实际倾斜度不会太多,但给人的视觉上就像倾斜得很厉害,让人会不由自主地用靠山边的手抓紧车上的扶手。这些当地的市县领导,一个个泰然自若,不知他们心里怎么想,是长期在这路上走惯了,真的觉得没事,还是心里也紧张,做给我看起来不紧张,反正我是心里越来越有点紧张了。
车队来到海拔1200米的高度了,天空飘起了小雪。贵州是很少下雪的,有时都连续几年不见雪踪。刚下的雪软绵绵的,车压上去就没有了。又是接连几个左盘右盘,路越来越高,雪也越来越大了,路边的雪也开始板结了。前面的山还是那么高,身边谷却是越来越深了,不见底。车上的人都盯着前方,不大讲话了。我心里有点暗暗后悔,不听当地领导劝告,一意孤行,坚持要去碗厂村。我这个外来的客人坚持要去,当地的领导还能坚持不去吗?唉,是我拖累了大家。
行车速度越来越慢,路面坡度越来越陡,积雪也越来越深。当车队爬到海拔2100米的高度时,前面来了一辆车,带路的桑塔纳一点没停顿,“唰”地一下就错过去了。紧跟在后面我坐的越野车丢了一下油门,请注意,司机只是丢油门,没刹车,车速一慢,车子开始打滑了,再加油已没用了,车子开始下滑打横了。我一惊,坏了,出事了!脑袋一空,当时十几秒钟想什么,现在也记不起来。还好,司机没慌,踩住刹车,把稳方向,将车屁股抵在山根上,车子停住了。车子上的人都没讲话,我说,大家下车吧,今天不去了。当地领导听到我这样讲,说,董事长,你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往前的最高山脊是2600多米,只有翻过去,还有30多公里的山阴面的下山路,会更难走。
大家下车了,走到二十几米远的一个错车平台上,阵阵的山风卷着雪花吹来,一身燥热的汗水变成了冷汗,心里都有长嘘一口气的愉悦,命运又属于自己的了。举目而望,近处的山群,还是一遍葱翠,草绿中还夹杂有一片又一片树叶的金黄,远处的山峰已呈黛色,层峦叠嶂,气势宏伟,像是一群奔腾的骏马,驰骋在这云贵高原上。站在这天地间,觉得人是那么渺小!这涌动的山河,淹没了多少人世的沧桑。日后创下丰功伟业的红军,当年几万人竟然在这崇山峻岭中苦苦搏杀!天上是卷动的乌云,眼前是奔腾的险峰,身边是万丈深谷,站在这崎岖的山路上,风雪迎面扑来,又卷向更远的空间。我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中,心里生出一种豪情,有多少人能在此时此地享受到如此的美景?!大自然给人带来心境的升华,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啊!
雪封住了山,堵了路,我想去的地方没去成,这是天意。我努力了,不后悔。那位驾着桑塔纳小车、翻山越岭来迎接我们的乡长的影子,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只是担心他,老是一个人开着车走这样的山路,安全吗?
毕节碗厂村的这六公里路,一定要修好。碗厂村,我还是要去的!
文章作者:张国良 美篇制作:刘燕
本文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我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