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海州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穆道江
“十一五” 辉煌成就举世瞩目。目前开好头、起好步为“十二五”再创辉煌,使各行各业即将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其间海州怎么办?特别是事关重大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建设的民营经济如何发展,令人深思。
一、海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由于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制定发展优惠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强化发展措施,有效地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产业特色逐步显现。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紧紧依靠龙头带动,依托地方资源,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石化装备、电力辅机、粮食加工、物流运输等一批规模较大、体系较完备、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产业。二是经营领域稳步拓宽。民营经济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约10个行业。目前全区工业、商业、制造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以及公路客货运输等领域,民营个体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经济人、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民营个体企业也在悄然兴起。
二、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各发达地区民营经济作为源于民众,植根本土的“草根经济”、“民本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但是,我区民营经济由于受企业业主素质等自身影响和发展环境、政策等外部条件滞约,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仍存些不可忽略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营企业比重较低,产业领域分布不平衡。二是民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相当部分民营企业主受自身文化素质、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条件制约,缺乏做大做强企业的能力。在思想上,受“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束缚,决策理念比较滞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够。在管理上,主要依靠“夫妻店、父子兵”式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实行家族型、亲属型管理,只相信自己、亲属,企业决策权、管理权、经营权不准他人染指;在用人上,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唯亲是举。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企业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形成。企业普遍人才缺乏,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相适应;三是民营个体经济融资困难,发展受资金制约突出。由于缺乏完备的金融信贷运作体系,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成为长期严重制约民营个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大民营个体经济只能依靠“感情融资”、“民间融资”,以较高利率水平获取杯水车薪的短期借款。而这些大量使用的短期信贷、借贷,不仅资金成本高、风险大。不利于民营个体经济的长期健康良性发展。四是民营个体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内生动力不强。民营企业多数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领域,并且相互间关联度不高,配套能力差,科技投入普遍不足,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主打产品,能叫响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不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专利产品、专利技术的开发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诸如,过多不该的应酬,不仅加重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而且牵制了经营者的精力。有些管理部门和窗口服务行业,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上层悬空、中层梗阻、基层板结”,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又是各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强民富民的重大举措。因此,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千方百计地促进民营经济内生动力,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释放干部群众的创造潜能,提高全民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扩大民营经济上总量,提升层次强素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另一方面,上级政府及各有关主管部门的作风要大转变、思想要大解放。为此特向区委、区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环境优化,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腾出市场空间,让出发展舞台,把民众当主人,把民资当主力,把民营当主角,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富民进程。进一步优化服务,深入调查研究,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提供相关信息,并为其诊断把脉,献计献策支招,拓宽经营领域。采取 “放水养鱼”,姑放宽税费政策,在地方权限内,该减的则减,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的一律按下限收。
(二)突出全民创业,全面激活民营经济发展主体。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关键要造就一大批投资者和经营者,形成一大批民营经济投资经营主体。实践证明,大老板大市场,小老板小市场,没有老板就没有市场。温州民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大批投资经营主体,特别是拥有一大批“能经营,会赚钱,头脑活,点子新”的企业家。因此,要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发展,不单要招商,关键要“造商”,不仅要实现民营经济的全面发展,更要突出发展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坚持在提高全民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上狠下功夫,努力形成民营经济发展铺天盖地之势。大力倡导民众人人创业。大张旗鼓地鼓励城乡群众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全力推动创业观念由“择业”到“创业”、“进厂”到“办厂”、“打工”到“当老板”的大转变。积极引导农民“离土”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待业、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吸引在外经商打工者“返乡”创业,逐步培育更多的生产经营主体。
(三)突出重点扶持,努力提升民营经济运行质量。
从现有的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依托现有民营企业,吸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着力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实施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战略,迅速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二是实施“大品牌”战略。深入开展在民营企业中牢固确立“质量兴企、名牌兴业”经营理念,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三是加快发展科技型企业。
(四)突出载体建设,逐渐增强民营经济的集聚效应。
民营经济发展载体是民营经济各类要素的集聚区、主导产业的集群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地建好载体,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仅就我们海州地区而言,“十二五”期间要全力抓好专业化市场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市场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载体,对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应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搞好专业市场和规模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坚持因势利导,将民营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紧密结合,搞好规划,着力培育,不断发展壮大。
(五)突出改革创新,逐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
目前,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坚持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提升企业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另一方面,进一步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